上海市黃浦區香山中醫醫院骨傷科主任 孫波
施氏傷科肇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江蘇海門縣施鎮倉先生,至今已有一百八十余年歷史。施氏傷科集內服、外敷、手法于一體,辨證施治,形成了具有獨特學術思想的傷科門派,被譽列“上海傷科八大家”之一。如今,通過家傳、師帶徒、新式教育等形式,施氏傷科已傳承八代,走出了一條堅守中醫傳統療法、兼收并蓄之路。
三期論治綱目舉 內服外敷骨折愈
施氏傷科推崇“十三科一理貫之”思想,實踐中注重“內外結合,三期論治”。
閉合性四肢骨折三期辨證施治是施氏傷科的代表性學術特色之一。1958年,施維智先生在總結父親施源昌及家族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該學術觀點。該理論突破“專從血論”的藩籬,采用了整體觀念,將陰陽、五行、氣血、經絡、藏象等中醫理論有機、完整地應用于臨床,為中醫骨折辨證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指導。
施維智先生認為,一切新傷均有一個由實轉虛的中間過程,表現為瘀漸化,正漸虛,此時處于轉化的不穩定過程;據張景岳“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的理論,宜采用“和”法來完善“補虛瀉實”的過程。
其學術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骨折初期:局部腫脹,斷端移位,先應用拔伸、捺正等手法復位骨折,然后運用松夾縛,對已矯正的骨折部位進行初步固定,并保護斷端不因再受外力或護理不當而出現重復移位。
由于腫勢正劇,松夾縛可防止夾縛過緊阻礙氣血流通,使瘀積不易消散。再運用施氏吊傷膏外敷骨折處,促進腫脹消退。
在內服藥物方面,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法,方用施氏活血止痛湯。
骨折中期:局部腫勢接近消退,觀察骨折對位情況。若對位不良,給予矯正。固定采用緊夾縛,必要時加墊,使斷端不再移位。
此時瘀積已化,腫脹消退,緊夾縛能夠保持骨折斷端的對位良好。外敷施氏祛傷續骨膏;內服以和營活血、舒筋續骨之法為宜,方用施氏和營續骨湯。
骨折后期:斷端已初步接續,運用手法理順筋絡,讓損傷的筋膜恢復柔軟。此時宜將緊夾縛改為松夾縛,使氣血暢通無阻,得以營養筋骨。
外敷建議運用施氏接骨膏;內服以補益氣血、濡養筋骨之法為宜,方用施氏養血補骨湯。
手工制作外用藥 膏散丹酊古法宜
施氏家傳便有“學醫要先學制藥,否則當不了好醫生”的家訓,重視自制膏藥。從生藥到成藥,一道道工序磨煉,施氏傷科傳人既承受酷暑中長時間研藥的體力消耗,又忍受升降藥末嗆人催淚的刺激,融識別藥物性味和成藥制作于一體。
臨癥集硬膏、油膏、散劑、丹劑、熏洗劑、酊劑、藥水、管藥等諸多外用藥于一體。藥物采用純手工制作,取材于天然中草藥。如硬膏有宿傷膏、新傷膏、風濕膏、接骨膏等,油膏有金瘡膏、金黃如意膏等,散劑有金瘡散、海浮散、三味生肌散等,丹劑有黑龍丹、活血丹、十寶丹等。此外,還有止血黑絨絮、管藥等。
施氏傳人在傳承的基礎上,亦有所創新,開展了宿傷膏、吊傷膏等外用藥治療軟組織損傷、膝關節炎等疾病的動物實驗和機理研究,不斷探究其治病療傷的奧秘所在。
理筋整骨要并重 手法為先通氣血
施氏傷科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名中醫吳云定先生在施氏傷科原有手法的基礎上,融合上海已故推拿名家——陸文老中醫的整骨推拿經驗,對學派經驗進行了創新和提升,并與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斷肢再植之父”——陳中偉教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其加以研究應用,在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寰樞椎半脫位、骨關節病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筋骨疾患是以“外損肢體,氣血不和”為特點。正常狀態下,人體的氣血在經脈中循環往復,營運全身,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吳云定先生認為,當人體處于病理狀態下,就需要醫生通過理筋整骨手法來通暢氣血。因為筋脈和順,氣血流行各循常道,骨骼才能堅固。
施氏傷科整骨技法分為推拿手法16種和整骨手法14種。推拿手法包括拇指推揉法、虎口推揉法、掌根推揉法、提捏法、彈撥法、點按法、肘壓法等。整骨手法包括頸部引頸拔伸牽拉法、頸部側屈法、絞腰法、仰扳過伸法、提腿壓腰法、踩踏法等。
施氏傷科整骨理筋手法重視操作的規范與套路,理筋整骨并重,剛柔并濟,其本質是使出槽之筋歸槽,錯縫之骨合縫,從而達到筋柔骨正的治療效果。
Letou乐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