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孫國根)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郁金泰教授聯合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和陳仁杰教授等,首次通過研究證實長期暴露于PM2.5會顯著加速認知功能減退,空氣污染高暴露的居民腦內可過早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病理改變,從而導致認知障礙的發生。因此,持續減少空氣污染暴露或可大大減輕癡呆疾病負擔,這應在公共衛生政策決策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初級預防中予以考慮。該研究相關論文已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
該研究共納入31573名中國縱向健康長壽調查參與者,并對1131名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志和生活方式研究參與者均進行了阿爾茨海默病腦脊液核心病理生物樣本測量,并進行認知功能評分。結果發現,PM2.5暴露量每立方增加20微克,認知功能減退發生風險可增加10%。生活在PM2.5較高暴露值地區的個體,總體認知能力較差,其反映總體認知功能的量表評分變化率顯著增加,體內反映阿爾茨海默病核心病理的淀粉樣蛋白高負荷的指標明顯異常。
該研究還發現,PM2.5長期暴露引起的認知功能減退,可能是受反映阿爾茨海默病核心病理的淀粉樣蛋白異常介導的,中介比例在17%至22%。與此類似,暴露于環境中臭氧和二氧化氮污染的居民有很大可能性發生認知功能減退,盡管兩者并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長期暴露于PM2.5環境空氣污染的居民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比低污染區個體明顯增高,且高暴露的群體腦內可過早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病理改變,從而加速認知減退的進程。
郁金泰指出,該項目研究為建立大氣污染引起認知功能減退的因果關聯提供了關鍵的生物學合理性依據。
Letou乐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