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崔芳 通訊員 王燕 朱文赫 劉慧
從4月22日北京本輪疫情發生至今,圍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定點醫院經受了哪些挑戰?哪些診療手段為患者送去安全保障?除了醫療服務,感染者在定點醫院還感受到了什么?記者就此采訪了參與此次救治的相關醫院和團隊。
北京地壇醫院:“老戰士”直面新挑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陳效友作為醫院應急隔離病區負責人,這次“超長待機”。從2020年的寒冬開始,他和同事進入專門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應急隔離病區工作,通常是每5周一輪換。
“我是3月14號進來的,4月16號出來隔離時,病區有48位新冠肺炎患者。隔離到月底,眼看著患者又多起來了,4月29日就趕緊又進來了,然后一直工作到現在。”作為此輪疫情中患者救治的重要參與者,陳效友和同事一同直面這次挑戰。
“這次疫情來得快,病例數增長迅速。”陳效友回憶,從2020年開始,該院接受新冠肺炎患者最多時開了8個隔離病區。但本輪疫情期間,在小湯山方艙醫院啟用的情況下,北京地壇醫院在患者最多時不但將新冠專用的8個病區全部開足,還一度把院本部騰空,又啟用了6個病區。
本輪疫情收治的患者中,高齡、低齡、孕產婦等特殊情況比例較高。其中,兒童和老人占30%以上,最年長的患者年過九旬,最小的則尚未滿月,病區迄今還收治了12名孕產婦。同時,雖然新冠肺炎感染者輕型、無癥狀較多,普通型只占到約20%,但患者約有一半合并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此外,有的患者還同時患有晚期癌癥、呼吸衰竭、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癥等。“對此,醫院組建了專門團隊,提供針對性診療服務。”陳效友表示。
患者多、情況復雜,對救治力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北京地壇醫院長期作為該市新冠肺炎救治的唯一定點醫院,該院醫務人員已經在救治一線奮戰了兩年多,最多的已經歷過10輪新冠應急隔離病區工作,本院可用的醫務人員捉襟見肘,北京市醫管中心緊急調集兄弟醫院救治力量支援該院。“22家市屬醫院中,至少已有19家對我院進行了支援,包括醫療、護理、醫技人員等,給救治工作帶來很強的力量。”
救治人員多,由此帶來的院感防控壓力也隨之增大。面對來自不同醫院、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該院加大了院感防控培訓、考核力度。針對總體年齡大、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體力勞動強度大的保潔人員等,該院還進一步完善了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保障進入污染區人員工作安全,避免職業暴露。
為確保對患者的最佳診療,高層次、密集的專家會診支持引入其中。陳效友介紹,自4月22日以來,該院幾乎天天組織院內專家會診。同時,對于重型或者非重癥但其他合并癥比較危重的患者,該院還啟動了市級專家會診和國家級專家會診。
同時,小分子藥物也在臨床中得到應用。據悉,從3月31日首次應用于臨床以來,已有超過300名患者應用了新冠小分子藥物,有效地縮短了病程。“另一個特點是中西醫并重。中醫作為新冠肺炎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陳效友表示。
疑難危重病區:“大咖團”全程護航
采訪中,陳效友特別提到,5月12日起,一支來自中日友好醫院的48人團隊進駐北京地壇醫院應急六病區,扛起了收治疑難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重任。截至5月30日7時,該病區共有患者23名:ICU小組有患者11位,其中病重的有3人;非ICU小組有患者12位,都屬于高危人群。
中日友好醫院醫療隊領隊郭麗萍介紹,中西醫結合協同治療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是他們的技術優勢,在中日友好醫院的統一部署下,醫療隊出發前就進行了集中培訓。在全國名中醫張洪春教授的帶領下,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六版)》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為原則,以國醫大師晁恩祥的驗方為基礎,形成中日友好醫院版中西醫結合方案循證研究和技術路線,并在接管病區后指導臨床應用。此外,晁恩祥、張洪春等中醫專家還通過遠程會診,幫助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盡快轉陰、盡早康復。
5月18日15時,兩位新冠肺炎老年高危患者接受了晁恩祥、張洪春團隊的聯合會診。其中,一名73歲女性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普通型,經抗病毒藥物治療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卻遲遲不能轉陰;另一名68歲男性患者,合并肺動脈高壓、風濕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等多系統疾病。
為使此次會診能夠順利進行,當天早交班后,醫療組副組長李得民、中醫醫師李依潔進入隔離病室用視頻、圖像記錄查房過程和患者舌象、脈象等體征,查房結束回到醫生辦公室后,將這些記錄與病歷摘要等提前發送給會診專家。
會診中,專家就患者的病情和治療后困境進行討論,最后由晁恩祥開具處方,并請醫療組根據病情變化制定增減方案。
此外,依托中日友好醫院強大的呼吸、重癥團隊,很多合并呼吸、癌癥晚期、心腦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在進入該病區后得到加強監護治療,癥狀逐漸緩解,基礎病趨于穩定。
小湯山方艙:宛如一道明媚陽光
北京小湯山方艙醫院自2022年5月1日起啟用。啟用前一周內,該方艙醫院完成重建,單棟樓、每棟3層為1個隔離單元,共9個隔離單元、1200張床位。
醫務人員迅速組成了綜合協調、醫療護理、信息聯絡、感染控制、醫護團隊、醫療專家和感染防控專家7個工作組,緊鑼密鼓、爭分奪秒地細化制度、規范流程,建立隔離單元診療工作、接收登記、醫學觀察等制度和流程。
目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派出的醫療隊日夜奮戰在這里。北京佑安醫院全權負責小湯山方艙醫院臨時黨委工作。
隊伍多、專業多,首先要做好院感防控。為此,小湯山方艙醫院隔離區首次加入了院感監測系統,來自多家醫院的感控專家在攝像頭背后,像鷹眼一樣發現和糾正可能造成院感的環節。
患者多、情況復雜多變,救治力量必須得力。來自北京地壇醫院等的專家組依靠豐富的臨床經驗、過硬的專業素質,確保對患者的診療方案、轉診決策做出快速反應。
艙里的工作并不輕松,“大白”們當班期間都在來回穿梭忙碌。除了不定時接收感染者、做面診、每天兩次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做好感染者的診療、護理服務外,還要關注其生活需求,當好“后勤保障隊”。
幫患者進行單元轉運,使同樣感染的家人住在一起。病區寬敞明亮,還有一體化淋浴房,但患者的需求不止于此,先進的可視化呼叫設備響起:想洗澡,需要毛巾、沐浴露;天氣太熱,希望調整空調溫度;手機沒電了,卻忘了帶充電器;根據不同飲食習慣等需要訂餐……值班組的護士常常忙成陀螺。
除此以外,這里還有不少“特殊”的隔離人員,例如即將參加中考、高考的學生等。對此,方艙的醫護人員會盡量把備考生安排在單獨的房間,送去經嚴格消殺的臺燈,提供相對安靜的學習條件,幫助打印相關復習資料。
入住方艙或隔離點后的人員,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會被按下暫停鍵。加之隔離后活動場所受限,原有的生活規律被打破,很多人可能出現身心不適。因此,運行指揮部還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和心靈驛站,安排北京回龍觀醫院的心理專家進駐,幫助緩解醫務人員及輕型、無癥狀感染者的心理壓力。
在醫患的共同努力下,近日,越來越多的患者康復出院。5月20日,感染者小楊出艙了。臨行前,她開心地遞給護士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在難熬的隔離日子里,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宛如一道明媚的陽光,帶給我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給了我們健康的希望,感謝所有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愛你們。”
Letou乐投